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抗“疫”医生术后激动来信:这次手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体验

2020-07-08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3824








(向上滑动阅读)

一位患者的来信


刚刚结束武汉抗疫工作,原以为经过休整,可以元气满满地投入工作当中、与大家分享抗疫心得,谁知道常规体检竟然发现肺部多发结节,不排除早期癌变。当院领导来到我家慰问时才意识到,这一宣判是毫无疑问了,老天是不是给我开玩笑呢?心中的沮丧、难过无以言表!


院领导非常重视,即刻就帮我联系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院长,据说何院长带领的团队每年手术量近六千例,而且何建行院长独创的“肺癌个体化微创治疗”闻名于世,可以最大限度让患者快速康复,何院长有句名言“治愈早期肺癌,比治好感冒还快”,我想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这里必定是我最好的选择。


记得是4月13日下午我去看何院长的门诊,何院长穿着手术服,笑容可掬,带着学生们一起阅览我的片子后,对我说:“你平时身体应该很好,可能感冒都极少。”当时我都有些纳闷,事实的确如此哦!何院长又笑笑,对我说:“身体好的人有时候就是这样,不过没事的,估计是早期了,是需要手术治疗。”随后就匆匆忙忙去ICU会诊去了。与大咖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感觉轻松愉快。时间已是六点多,门口还围了一大堆患者,陈秘书说估计要到晚上七八点才能下班。


周三入院了,在完成各种检查后,眼看就到周五,快下班时,主管医生王炜教授过来告诉我,明天上午手术,何院长亲自给我做,我当时有些不敢相信,毕竟是周末啊!难道何院长不休息吗?王炜教授说:“我们何院长经常周末都会回来做手术的。”他和我详细谈了一下手术方式,并告诉我手术采用静脉全麻,不需要气管插管、术后也不需要留置胸腔引流管等任何管道、甚至当天就可以下床时,我说:“听您这么说,就好像我们摘一个肠道息肉那么简单?!”王炜医生笑着对我说:“可以这么说。这是我们何院长独创的不插管、肺癌个体化治疗,从患者的术前评估、麻醉方式以及药物、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术后康复等,患者获益最大。”言语中可以听得出他对何院长的尊重、敬佩和身为团队一员的骄傲!


大约七点,护士姐姐程真芝过来了,她搬张凳子坐在我床边,非常详细、细致耐心地给我进行宣教:交叉配血、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术后肺康复、如何进入专科网站以及手术大致费用等等,言语温柔、条理清晰、态度和蔼。我想即便是非专业人士应该也是非常清晰明了。


周六上午我穿好弹力袜,轻松地步入手术室,并没有一丝恐惧和担忧。手术进展得很顺利,时间也就20分钟。当我被送回来病房后,很快就清醒了,只是感到上颚部吞咽有些疼痛,我摸摸我的左侧胸背部皮肤,只在左侧乳房下面感觉到有一块小敷料。我试着活动一下手脚,翻翻身,与平时并无异样,三小时后,护士姐姐就撤掉心电监护,我试着坐起来喝水、下床活动、并抬举双手,只是在深吸气后伤口有些隐隐作痛,大姐高兴不已,说:“没想到这么大的手术,你就可以活动自如了。”我打开手机,回复各种问候的微信,朋友们很惊讶我居然这么快说话就中气十足,甚至问我:“你到底做了还是没做啊?”晚上接到大学同学的电话,他们问我身上是否留有胸腔引流管、镇痛泵时,我告诉他什么管都没有,只是胸前有个小伤口,他们连称何教授水平炉火纯青!


手术的第二天早晨,胃口特别好,居然把一碗瘦肉粥都美美滴吃光了。王医生过来查房之后,我向他汇报了一下情况,经过两次雾化之后,吞咽疼痛明显好转,但感觉平卧时左侧背部牵扯疼,接着王医生给我安排了康复理疗。查房之后,护士姐姐们过来给我进行伤口红外线照射促进愈合,康复科的周伟凌医生过来,用中频治疗仪给我背部进行治疗,很神奇哦!当晚平卧就已经明显改善。在这里不得不夸夸这位周医生,第二天再次做治疗前,他拿着3D解剖图谱给我详细地讲解为什么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胸背疼痛以及治疗策略,经过两次手法和物理治疗后,现在背部基本缓解了。


今天是手术后的第四天了,除了深呼吸伤口有些牵扯、阵发性干咳,还真说不出有什么异样了。经过王医生的认真评估后出院了。


作为一名工作了20多年的临床医生,这次手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体验。何院长不仅拥有精湛的医术,把复杂的手术做到了极简,让肺癌个体化治疗得以微创化,不留置任何管道,极大降低了了感染的风险和患者的创伤,同时注重患者的全程管理,如并发症的预防、快速康复以及优质护理,处处体现出以患者安全至上、利益为先,彰显了“明医”的真正内涵。这六天里,获益匪浅,内心充满感激之情,不久的将来,我想我会以一个更加全新的姿态走入工作岗位,向何院长及其团队学习,努力工作,耕耘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是一封特殊的来信,一封来自前线归来的抗疫医生的来信。今年3月份,国内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一直坚守在深圳抗疫工作的刘医生在其医院的统一安排下,终于完成了“拖延”已久的个人体检,正是这次体检,帮助她发现了体内潜藏的一颗“炸弹”——左前纵隔肿物,并考虑为较凶险的侵袭性胸腺瘤。这次个人体检让信里的主人公刘女士从医生转换成患者的角色。


“去年体检的时候就发现有一点阴影,但是由于非常小,就没有当回事。”据刘医生称,她平时没有任何的症状,这个“小点”却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到了四五公分,医生建议她尽早手术切除。


从医二十多年的刘医生有着丰富的医学常识,她深知这类“生长活跃”的肿瘤一定要当心,早发现、早治疗实为上策。


尽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胸腺瘤手术不一定需要做开胸手术,微创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绝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术后还要留置胸腔引流管,这些对后期的康复都有一定的影响。


刘医生日常对外科领域的新技术也都非常关注与了解,她突然回想起早在2015年听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国际首创“无管化”胸外科手术,在专业领域内颇具名望,可以实现术中不插气管插管、术后不留胸腔引流管和尿管,这让刘医生感到喜出望外。


何建行教授仔细查看了刘医生的各项检查报告,发现这个肿物长的位置比较深,已经开始向肺门里延伸,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随着肿物继续生长有可能会侵犯到血管,那时再进行手术的风险会更高,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是有条件进行“无管化”手术,这种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手术不需要使用肌松药,无需气管插管,气道损伤小,术后不影响声音,不会影响到她以后的门诊工作,对人体的创伤小、疼痛少、恢复快,建议她尽早手术。


“何建行教授都这么说了,我绝对信任他!”刘医生赶紧将手头上的工作处理安排妥当,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办理了入院手续。


完善了各项术前检查,在讨论手术方案的时候,何建行教授提出,在确保安全采用“无管化”技术的前提下,不妨利用更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达芬奇机器人及裸眼3D视野来辅助这台手术的完成,由于机械手臂更加灵活,能够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并发症,更加有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这一建议得到刘医生及家人的一致赞同。


4月11日,尽管是周末,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依旧开展手术,仅用20分钟就精准切除了肿瘤,术中仅出血5ml。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无管化”自主呼吸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微创切除术,据文献查证,自主呼吸麻醉+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切除术又是一项突破传统观念的全球“首例”。


此手术是全球首例在自主呼吸麻醉下Tubeless机器人胸腺瘤切除的手术,患者术后6h即可进食、下床活动,疼痛少,恢复快。



手术过程中,何建行教授负责操作“主刀”的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裸眼3D的辅助下视野更加清晰立体,三支机器人的“手臂”稳定、灵活,即使在有限狭窄的空间内,依然可以不同角度进行操作,提高了手术的精细与准确度。


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刘医生的胸腺瘤为B2型胸腺瘤,如果不及早处理,发展成为侵袭性胸腺癌的可能性极大。


手术完成后不到六个小时,在家人的帮助下,刘医生不仅喝了粥,还下地开始慢慢走路,进入康复训练状态,术后24小时以内便达到了出院标准。


 “我们采用何建行教授建议的无管技术,术中没有气管插管,术后也无需放置胸腔引流管和尿管,实现了快速康复。”


据何建行教授团队、广医一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黄俊介绍,采用“无管”技术开展胸腺瘤手术,避免了气管插管所可能引起的气道损伤,呼吸恢复更好;而且减少了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肌松药等相关麻醉药物的使用,术后复苏更快。


黄俊特别提醒,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胸腺瘤病人会合并重症肌无力,这是由于胸腺是一个很重要的免疫器官,通常在成年后就慢慢退化了;若胸腺在成年后不退化,甚至增生为胸腺瘤,就会带来一些自身的免疫性疾病发生,重症肌无力就是其中的一种。


对于重症肌无力伴有胸腺瘤的患者来说,术中使用肌松药是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会危及生命。而“无管化”技术由于不使用肌松药,减少了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的风险,非常适用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


“此次我们采用最先进的麻醉实践与最先进的手术平台的组合,成功完成Tubelss自主呼吸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胸腺瘤切除术,不仅是技术领域再创新高峰,而且也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进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