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2020-07-07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1862
“感谢省里的钟南山院士和所有的专家组成员,在我老婆入院的期间,钟院士不止3次的远程视频会议,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在这样关键的时刻能得到你们的好心指导,是我们一家人的福,我衷心感谢你们!”
3月31日下午,让钟南山院士牵挂的中山新冠肺炎危重症产妇结束隔离器,终于要回家了,临行前,她的丈夫将这封感谢信交到医务人员的手中,并再三恳请务必帮他们向钟南山院士转达感激之情,“感谢医护人员,感谢钟南山院士,把我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她是广东首例ECMO撤机成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同时作为一名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全国罕见。
2月1日入院开始,随后两个月先后遭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病症,多次病危。
为挽救她的生命,中山市乃至全省最优质医疗团队集结起来,钟南山院士也多次远程会诊,终于,把她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这一路走来,说“死而复生”并不夸张。
2月1日入院第一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彭晓(化名)便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怀孕35周后终止妊娠。
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她先后遭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脓毒症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心、肺、肝、肾)多种病症,多次病危,一度室颤心跳骤停40秒。面对无先例可循的罕见病例,中山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小组组长李建伟的情绪多次“到了崩溃边缘”。
为挽救彭晓的生命,中山市乃至全省最优质医疗团队集结起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多次关注,历经艰辛历程,最终摸索出针对性的诊疗方法。
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彭晓活了下来,她成为广东省首例ECMO撤机成功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同时作为一名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全国罕见。
3月15日,彭晓身体逐渐恢复,在护士们的搀扶下,坐在窗边晒太阳。记者 叶志文 摄
确诊:
隔离病房中进行剖宫产手术
是否终止妊娠?
“如果带着孩子抢救,大量的药物无法使用,大人的心肺器官也无法承受,孩子和大人都将无法保全性命。”2月1日下午14时左右,临时搭建的隔离病房外,包括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ICU医生池锐彬等在内的医生团队,迫不得已作出了终止妊娠的决定。
2月1日,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的医生团队为彭晓抢救,进行终止妊娠手术。受访者供图
时间回拨到当日凌晨4时20分。
怀孕35周、此前从武汉返回中山的彭晓,因轻微发烧、咽痛来到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这一天,广东省卫健委公布全省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20例,中山市18例。门诊医生判断彭晓可能为新冠肺炎患者,随即安置她到传染科的隔离病房接受诊治。
情况从10时起开始变糟,气促、血氧下降。12时出现缺氧、呼吸困难甚至感染性休克。13时左右,彭晓的生命体征处于极端不稳定的状态。15时,接上呼吸机的彭晓需要调整至极高的参数来维持生命。
生命危在旦夕。“尽管当时核酸检测的结果还没出来,但我们几乎能判断她就是新冠肺炎的危重症孕产妇。这样的病例在广东甚至在全国都是罕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院长何淑明说。
医生们必须在分秒间作出抉择。
经过讨论,医疗团队一致决定为彭晓进行终止妊娠手术。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因为彭晓是新冠肺炎疑似感染者,以往只需30分钟左右的剖宫产手术变得极其复杂。负责抢救的池锐彬身穿三级防护服、头戴护目镜,高度防护下他闷出了一身汗。四层胶手套让他几乎摸不到血管,护目镜起雾使得视野模糊,让静脉穿刺等一系列简单操作都变得尤为困难。
手术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当池锐彬走出病房时,他听到了彭晓已被确诊的消息。
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抉择:
上不上ECMO?
上不上ECMO?
“在去之前,我们已经做好了马上实施ECMO手术的准备。”中山市人民医院ECMO团队的程周说。ECMO俗称人工肺,主要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剖宫产手术结束后,彭晓的生命体征仍不稳定,心率快,血氧偏低。一直到次日凌晨2时,彭晓在持续22小时的治疗后才稍微稳定下来,被转送至定点救治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救治。
2月2日一大早,广东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组长、广东省疫情防控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覃铁和广东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组副组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带头人黎毅敏教授赶到了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会议室,和中山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ECMO研究室主任李斌飞,以及程周、廖小卒等ECMO团队的骨干们,共同参与了彭晓的会诊。
会诊之前, ECMO团队已做了大量准备,向全国多个医疗团队了解ECMO作用于新冠肺炎的效果,得知此前省外已有多例ECMO上机治疗情况,但效果并不乐观。
“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与普通肺炎患者不同,会很快进入到多器官衰竭的阶段,但当时我们对这个病毒一无所知。”程周回忆道。经过会诊,医生们希望可以“用传统方法尽快结束战斗”。2月2日—2月5日,在李建伟、梁宏开等专家的努力下,彭晓也确有好转的迹象。
然而,2月6日起,彭晓情况急转直下,“患者的肺功能变得非常非常差,如果再不上ECMO的话,随时有生命危险。”梁宏开说。
当时,在全国的新冠肺炎治疗案例中,仍没有可供借鉴的ECMO治疗成功案例。经过协商讨论,专家组最终做出了艰难的决定:对彭晓使用ECMO技术,“我们已经将传统疗法用到了极致,到了不得不上的时候。”李斌飞说。
ECMO上机过程在半个小时之内完成。李斌飞、程周、廖小卒、黄伟钊四人穿上了厚重的防护服,手戴4层手套,在狭小的病房中进行上机操作。走出病房时,即使是ECMO上机实操超500例的程周后背仍湿透。
“ECMO技术只能帮助我们尽可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并不能帮助她康复。”李建伟说。
上机成功后,他们的考验才真正开始。
僵持:
最大的难题是未知
对新冠肺炎病情发展缺乏了解,让医生们的救治工作举步维艰。
彭晓的病情不断反复。“每次抢救只有3-5分钟,时机稍纵即逝。”李建伟说,“我从业36年,压力最大的真的就是这一次。”
2月7日,彭晓的各项生命体征参数逐渐恢复稳定。
“但这种稳定只是在ECMO、呼吸机的辅助下,以及救治组医生密切治疗下的结果。”专家组仍对彭晓是否能恢复感到担忧。在此期间,彭晓肝脏等器官功能又相继出现问题,治疗进入“拉锯战”阶段。
“以往包括非典、HINI、禽流感、H7N9等传染病的ICU重症救治我都经历过,病情如何发展,我们都能做到初步预判。”李建伟说,但这一次,刚开始医疗团队每天制定一个治疗方案,后来发现只能“每天制定一个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