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全国先进个人谢佳星丨心疼患者,更加要拼命治病救人

2020-07-01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5614

01.webp.jpg


湖北治愈出院人数破万,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数连降,多地新增数量为零……此时在武汉支援的广医一院医生,刚换完班,脱下防护服,看到手机里这么多好消息传来,欢呼着“快了,快拿下这场疫情了,2020会好起来的!”


悄然潜入的病毒肆虐地按下了欢度春节的暂停键,但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谢佳星与其他四位同事的工作却就此按下加速键,年三十下午收到医院任务,作为首批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他们连夜赶往武汉主战场进行支援。


02.webp.jpg


此时,他们没想到团聚的对象是战友,地点是在机场,而出征号角就响在耳畔,他们成为这股“寒流”的逆行者之一,为人民而战,成为背负使命的“抱薪者”。


“出发前我都不知道哪些东西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到了目的地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疗环境,一切都是未知数。”谢佳星说,他的脑子里都是各种预设和想象,“直到动身开始收拾行李,才忙忙慌慌跑去超市买了成人纸尿裤。”


谢佳星的老家距广州几百公里路程,他以职业敏感性早早的就想好了武汉可能随时需要全国各地的医生支援,应该做好准备,干脆今年就不回家,“这样反而避免了父母刚见到我又要送我走的难过与不舍。”谢佳星说,尽管心里一直告诉自己说见到什么场面都要稳住,但毕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支援行动,“到了现场看到眼前一幕的那一瞬间,我还真有点发懵,但我很快调整了状态。”



03.webp.jpg


                                                          出乎意料!救治任务极为艰巨



“我见过SARS的厉害,所以12月底开始有疫情消息的时候,我就预感会爆发。”好像冥冥中注定,早在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的谢佳星还是广医一院的一名实习生,17年后的这次,自己成为真正抗击疫情一线的斗士。“我这半年一直在门诊,相比其他在病房的医生我更走得开,理应我去!”他总是这么为别的同事着想。


大敌当前,救死扶伤,他说这是医生的天职,不计报酬,亦无论生死。此次他要去支援的地方是武汉市汉口医院,是收治新冠病毒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接管医院的两个病区。院内80多个患者,却只有几个医生和十来个护士,人手极其紧缺。


04.webp.jpg


“记得我第一天来到武汉汉口医院的时候,光这条长长的走廊两边病房,就住着七八十个重症患者,这样的场面让我很震撼。”无论是现实中还是在来之前的想象中,谢佳星都没有预料到哪个科室会同时收治这么多的重症患者。他不断地告诉自己:“前面的人已经很累了,你的任务就是来接着战斗的!”谢佳星每天不断地给自己加油,在心里对自己说话,慢慢就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和节奏。


06.webp.jpg


                                                               为了救人甘当“搬运工”



随着工作的深入,谢佳星越能发现这里的条件艰苦和物资的缺乏,比如氧气,中心供氧严重不足,这就使许多亟待解决供氧问题的重症患者一时间得不到充足的供氧量,许多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血氧下降很厉害。

患者离不开氧疗,氧供不足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走向,患者因为呼吸困难而反复呻吟,他们无法看着病人就这样走向死亡。“氧气供应是最基本的措施,没有氧气,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他们只能想尽办法去整合当地医院的资源,争取外援,改善医疗质量。

当地重症患者居多,发热门诊病人接踵而至,每天还有很多病人等待收治入院。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已经被感染隔离,后勤保障人员也不足,医院仅有的设施应对不了那么多的病患。由于从未如此大规模用氧气瓶,起初空的、满的全放一起,减压阀、氧气瓶扳手要“满天找才找得到”。

07.webp.jpg

氧气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医院迫切的需求,医疗队马上上报问题,一边想方设法募集制氧机、购买储氧面罩,一边争取更多的氧气罐。从1月29日到2月2日,两批共60台制氧机,而后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又募集百台“救命”制氧机送到,弥补了巨大缺口,大家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边物资上的缺口和压力,使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谢佳星和同队的张建恒作为医疗队的唯二男丁,来来回回,将一个个接近百来斤的氧气罐挨个搬到位。“只要能救人,我们愿意当搬运工!”


07.webp (1).jpg


                                                                    迎难而上从不抱怨



挑战总是接踵而来,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一次次考验着医护人员的能力。而整个医院只有呼吸科,很难会诊了,他们只能靠综合的专业知识判断。两次核酸阴性准备出院的患者又是阳性,病情很重又没有插管有创通气的条件……医疗队针对各种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积极应变:加强患者氧饱和度监测和生命体征监测,多次检测核酸。对于危重患者,做好呼吸支持,积极治疗,治疗条件不够的,积极联系转到有资质的医院。


上午班查房,制定治疗策略,修改医嘱,开检查;下午班完成医疗文书,收病人;上夜班则查房,重点看危重患者,再新收病人;而凌晨班需要重点应对突发情况。这不仅是谢佳星的一天,也是医疗队很多医生的一天,“总之对病人有好处的,什么都干。”他与所有这次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一样,脸上因为长期戴N95口罩也出现了很深的压痕,“最开始几天脸每天都很疼,非常不适应,但慢慢也就习惯了。”


穿着如此厚重的手套、防护服和护目镜,时间一般要7个小时以上,增加了给病人做无创等操作的难度,电脑显示器打字打得很慢,就连写病历、开医嘱也困难。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身上穿的成人纸尿裤也是为了预防万一。


08.webp.jpg


疫情每日都在变化,国家队的治疗指南一直在更新,医疗队一交班就会不停地刷手机,为的是了解最新报道的资讯,学习最新的治疗方法,有时针对救治病人的讨论会议要开上一个多小时。谢佳星与战友张建恒常常掐着时间缝隙碰头,互相通气,讨论一些病人的治疗情况,聊一下天,这也是他们缓解压力的特殊方式。

让谢佳星印象非常深的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他的父母都确诊了,但又不在同一家医院治疗。这个小伙子把自己妻儿很早就安顿回了老家,自己前期就去另一家医院照顾了自己母亲,前天他母亲刚刚出院他才赶来照顾父亲。然而,父亲病情发展很快,他来的时候就已经病危了。“我们当时想尽办法给他父亲输氧,床旁也放置了好几个氧筒,但十分不幸的是他的父亲昨晚还是去世了,我们大家都十分难过。”谢佳星说,为了安抚家属的情绪,他和这个小伙子谈了很久。


小伙子告诉谢佳星,他非常自责,没有照顾好自己父亲,没有判断力。“他说,因为老妈是轻症,家属做好防护措施的每天可以进去照顾,而父亲可能比较能忍,前期病重的时候也一声不吭的,后面就进了重症病区隔离。他忙着照顾老妈却没顾上父亲,结果父亲走了,特别难过。”谢佳星静静地听他讲述,“我想他需要一个宣泄的地方,这时候倾听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他。”像这样的病人也有很多,谢佳星当时心里就想,只有再拼命多去救治更多的人,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抗疫战场彰显南山风格



武汉病区的无创呼吸机品种繁多多,管道非常复杂,有些医生习惯护士事前为他们准备好呼吸机,因此不太熟悉操作。谢佳星长期治疗慢性气道疾病,实战经验丰富,他发现这种情况后,主动协助管理和支持其他医疗队呼吸机的使用,把平日扎实的基本功都用上了。

09.webp.jpg

在医院的时候,“南山风格”是团队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钟南山老师常教育我们,‘奉献,开拓,实干,合群’,这是南山精神的核心,也一直是鼓舞我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在这场与病毒撕扯的战役中,谢佳星和战友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老师的教诲。医疗队不仅带去最先进的技术,也把南山风格挥洒在武汉一线的战场上。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医护人员的存在,对病人就是莫大的信心和鼓舞,特别是得知队伍来自钟南山院士所在的医院后,他们更有了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力量。

谢佳星在医院有“百毒不侵”的称号,他经历过抗非斗争,几年前也参与过禽流感H7N9等救治,对于防护从不松懈。防护是早就根深蒂固的概念,医疗队的院感专家也整天督促着。他说:“医生挺住了,才有充足的精力去抢救病人,再高风险的战场也绝不做逃兵。”

疫情当前,哪里都是战场,在武汉一线的医疗队,知道广医一院也在广州全院留守救援。“院长主任经常打电话,快递了很多东西过来支持我们。”前方离不开后方的支持,若有所求,一呼百应,身后的广医大家庭为武汉前线医疗队疫情防控工作注入强心剂,共克时艰。

“广医人”不管在武汉一线,还是在广东前线,都是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最精锐的医生、护士!前后方同舟共济,发扬南山风格与抗非精神,共同抗击疫情,一定能发挥超常水平,打赢这场硬仗!

进入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