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 职 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性 别:
  • 电子信箱: chenrc@vip.163.com
    学 历:
工作经历

1992.2~1997.12 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5.10~1996.10 公派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麦吉尔大学 访问学者

1997.12~1999.12 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

1999.12~ 2012.10 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教授/副所长

2012.10~ 2013.7 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教授/常务副所长

2013.07~目前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

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慢支炎、肺气肿及呼吸系统疑难病



获奖及荣誉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推荐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轻中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中国呼吸医师奖(2009年度)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代表论著

*1. Guangyuan Liao, Rongchang Chen(通讯作者), Jianxing He. Prophylactic Us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in Post-thoracic Surger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 Study.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2010;2:205-209. (他引次数10)

*2. 陈瑞,陈荣昌(通讯作者),刘杰,岑燕遗,陈炼. 对比呼气负压与传统方法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气气流受限. 中华内科杂志 2010;49(2):122-124.

*3. 陈荣昌(通讯作者). 机械通气时如何进行床旁呼吸监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33(3):233-237.

*3. 陈荣昌(通讯作者). 机械通气时如何进行床旁呼吸监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0;33(3):233-237.

*5. 王华, 陈荣昌(通讯作者),何晟,罗群. 应用强迫振荡技术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鼻罩无创通气压力水平的探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32(1):21-26.

*6. 巨春蓉, 陈荣昌(通讯作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股四头肌肌力下降的临床分析.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8):566-570.

*7. 陈荣昌(通讯作者). 如何做好无创正压通气.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31(8):638-640(他引次数7)

*8. 侯宇虹, 陈荣昌(通讯作者),罗远明,钟南山.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膈肌对经颅磁刺激的反应.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31(7):497-500.

*9. 陈瑞, 陈荣昌(通讯作者), 陈炼, 陈爱欢. 呼气负压技术在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中华医学杂志 2007;87(7):448-450 (他引次数6)

*10. 陈荣昌(通讯作者),罗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家庭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的作用.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5):398-400.(他引次数2)

11. 秦朝辉, 陈荣昌(通讯作者),钟南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辅助机械通气时呼气末正压水平对呼气末肺容量的影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07;6(1)23-26(他引次数3)

12. 巨春蓉, 陈荣昌(通讯作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肌消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8):613-615.





主要事迹

一、潜心研究,科技创新贡献突出。

他具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科学求实,在专注研究的领域内取得了重要的科技贡献。在支气管哮喘和肺功能的研究方面,他率先在华南地区开展支气管激发试验和气道高反应性的研究,参与研制出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等,为基层医院开展此项检查和哮喘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简便、价廉的方法;并率先通过对气道高反应性的病人随访和预防性干预的研究,提出隐匿型哮喘的概念,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呼吸肌肉功能和呼吸动力学的研究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呼吸肌肉功能与呼吸系统疾病关系的研究,研制出电脑膈肌功能测定仪(通过部级鉴定),该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创新地应用运动膈肌功能试验的方法,证明早期慢阻肺患者可出现膈肌疲劳的表现,近期建立无创膈肌功能评价、呼吸中枢-通气耦联评价呼吸困难等,取得较大的成绩;开展人工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无创人工通气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研制出能够提高排出CO2能力的双流向面罩等,该技术在救治非典病人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得教育部推荐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提高呼吸衰竭治疗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后,他作为广东省卫生厅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成员,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诊治过程中,参与建立和完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制度和新检测方法的临床验证。 他前后主持国家973、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专著编写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推荐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

随后,他作为广东省卫生厅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成员,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诊治过程中,参与建立和完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制度和新检测方法的临床验证。

他前后主持国家973、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参与专著编写8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教育部推荐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2项。


二、勇挑重担,服务社会成绩斐然。

作为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荣昌是钟南山院士的得力助手、是国内呼吸疾病防治领军团队的核心人物。

在抗击非典期间,他作为广州市医疗专家组组长,奋战在第一线139天,除了要处理本院收治的病人外,他还要奔赴省市各地医院会诊,亲自参加抢救,指导建立救治方案和消毒隔离措施。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他总结经验和起草诊疗指引,首先提出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患者并取得理想的疗效。作为广东省SARS科技攻关组中西结合临床救治组组长,主持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为SARS的全面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探索重症SARS中合理应用激素的方案;研发出可以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具有辅助气管插管功能的面罩,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他作为广东省卫生厅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成员,勇担了救治禽流感、甲流重症患者的重任,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诊治过程中,积极参与建立和完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制度和新检测方法的临床验证,为广东甲型H1N1流感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他在学术上的造诣,现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秘书长和常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呼吸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生理与重症监护学组组长、《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副总编辑、《国家呼吸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生物工程学杂志》副总编辑,同时任COPD国际联盟(ICC,WHO下属慢性呼吸疾病联盟-GARD的分支联盟)协同主席(2010-2012),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等,为我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和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身为无党派人士和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陈荣昌有着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在人大和政协的活动中,他多次介绍国内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特点,积极呼吁政府建立“规范医师培训制度”。他多次递交提案,要求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农村基层医疗技术指导和义诊等活动,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关心患者。


三、以身作则,勇创国字号品牌。

为了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建设成国际先进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诊治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陈荣昌付出了许多心血。多年来,他坚持与时俱进,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开拓国际间机构的合作。他负责的“慢性阻塞性肺心病感染病源学研究”可以验证培养细菌的过程是否达到国际标准,对整个医疗队伍的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他特别强调科研的重要性,“科研和临床是相互促进的,科研促进临床,临床帮助科研,就算再忙也要做科研。”作为研究所的管理者,陈荣昌以身作则,在支气管哮喘和肺功能、呼吸肌肉功能和呼吸动力学、危重监护医学和呼吸监护等方向的研究均取得很大的成就与建树,获奖无数。整个研究所的团体在其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风气。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在陈荣昌副所长的带动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勇闯国字号品牌于2007年创建了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广东省省属高校零的突破,呼吸疾病防治研究创新团队2011年荣获广东首届“南粤功勋奖”。


四、教书育人,热心奉献教育事业。

陈荣昌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工作,参与大学本科、研究生和进修医生的教学和临床实践带教工作,他具有一名优秀医生所具备的仁心仁术,他经常深情地教导学生:“学医的目的,是要解除病人的痛苦,把病人的痛苦当成是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教学工作质量评估中,他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好评。在教学工作中,他善于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科研,研制出纤维内窥镜电脑监护系统,提高了教学质量。他编写了《呼吸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常规》、《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学》、无创人工通气临床工作建议等书稿,为提高教学质量、培训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合适的教材。



进入邮箱